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全文]
日人公德令人慚愧 天災損耗政府承包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一、

日本去周五(三月十一日)當地時間下午二時四十六分發生的「東北地方太平洋外海地震」,已被確定為黎克特制九級,繼之引發的大海嘯,令日本東北地區多個城鎮眨眼間為海水吞噬;這種怵目驚心有紀錄歷史未遇的慘劇,拜資訊發達之賜,瞬間傳偏全球,各國電視觀眾同步清楚看到人間地獄是怎樣一回事。事發時筆者夫婦與友人剛在外地,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打亂了一早安排妥當的行程及休息時間。

大災難發生已四、五天,即使在日本這樣高效率的國家,傷亡人數以及經濟損耗的真確數字仍有待清算;不過,天災最壞的情況已經出現,但別說身受其苦的倖存者,電視觀眾亦有天災仍在持續的恐懼感,是否有具體數字,並不重要。一七五五年里斯本大地震引起「上帝為何處罰這個最虔誠國家」的疑問,是為天主教在歐洲中落(至今仍未「復元」)的底因:日本屢遭「天譴」,有普通常識的人都知道古老傳說的大鯰(00 Namazu〔塘虱、泥鰍,Catfish〕)翻身造成地震海嘯是自然現象而非神蹟,但為了吸引遊客,日本神廟依然「香火」旺盛!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淡路七級地震,震央離人口一百三十餘萬的神戶港十二里,死亡人數六千四百五十二名(其中約七百人死於地震引致的火災),無家可歸者在六十萬左右,經濟損失約為一千億(美元.下同),為當年日本GDP百分之二點五;神戶當時仍有許多六十年代以前興建的房屋,其時防震技術及建築條例均不若此後先進和嚴密,因此才導致約六成人口喪失家園、被毀房屋達十八萬三千多間。

這十多年來,日本比前富裕(政府負巨債是另一回事),日人防天災的意識更強(這才有Tsurvival〔海嘯求生〕這個字的出現),應付天災的資源包括糧食、醫務及工程人員都遠較專業及充分,因此大難不死的人很快獲得充足的物質供應,而房屋及公共建設的修復工程會迅速展開。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特大天災的慘劇,日本人不但秩序井然(從電視所見,包括逃生的車龍及求生的輪候食物俱如此,而且趁機搶掠的情況從未出現),還從過往的天災中培養出默默工作埋頭苦幹的克難精神。日本人口老化,世界之最,然而,日本不是引進外勞以補勞工不足,而是日本人自動延長工作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積極投入工作(歐美六十五歲以上的工作人口佔總數約百分之五,日本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八十高齡的證券、零售業從業員仍隨處可見,領養老金退休金便不再工作,在日本已成絕唱;另一方面,在神戶地震之後,日本年青一代投入「義務勞動」日益普及,估計這支義工隊伍起碼在百萬之眾—即使日本的黑社會山口組亦組織徒眾在災區協助當局維持秩序、派發糧食(資料見去周六《金融時報》)……。天災令日本人精神上更團結、堅強,這是只懂得叫愛國口號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二、

經濟學家指出,通常而言,天災對富裕地區的損害,無論是人命或財產,都比窮困地區輕。以去年兩次大地震為例,海地的七級地震,罹難者達三十一萬六千多;智利的地震八點八級,只死了五百餘人,雖然這與兩國的人口密度稠稀有關,但和建築條例、應急措施、應變能力、醫院多寡以至政府是否有效,關係更大;至於經濟復元的快慢,肯定與人均收入有關,一個受薪者只須每天工作一二小時便能夠溫飽的國家,與受薪者終日工作卻不一定能謀溫飽的地區比較,前者復元能力較強,是顯而易見的。以購買力平價計,去年日本GDP近四萬四千億(世界排名第四)、人均三萬四千多(世界排名第三十八),國力不弱,加上日本人有很強的公共意識,日本復元將較快。

日本政府的負債比率達GDP百分之二百二十八(以次為希臘的百分之一百四十四,及英國的百分之七十七),而債權人大部分是日本百姓(他們的儲蓄都假銀行之手借給政府),是民富國窮的典型例子;日本政府年年向市場舉債(二○一一年度財政預算擬發價值二萬億美元長期債券),其中部分用於國內的公共建設,投入甚多是為天災一來經濟損失慘重的原因—比方一個四壁蕭然的家庭在天災令房屋倒塌中損失十萬,但「豪宅」包括高級裝修及滿壁藝術品還有名貴及汽車等的損失何止百萬,這令富國遭逢天災經濟損耗數字驚人,而日本正是後者。「初步估計」這場地震加海嘯災難令日本經濟損失在千億(昨天本報引述美國專家的估計只有三、四百億之間)以上,這令海地以至智利地震的經濟損失有如小巫。

日本政府的長期負債在十萬億美元水平,這使其因去周天災需要投入重建的資金,有如杯水車薪。政府的負債是長期問題,而今年一月標準普爾已把日本長債信用降級,那意味因天災而需投入更多資金,令日本的財政更脆弱。

日本這場天災,竟然對中國經濟有負面影響,昨天Ej Insight.com的「頭條」指出日本政府可能必須拋售美債把資金調回本國應急,這會壓低美元滙價(及扯高日滙)令持有巨量美債的中國受損;此外,日本全力重建,必會搶高有關原材料的價格,近年進口大量原材料的中國當然為此要付出更多!日本會否「賣美債」,由於牽涉日、美政治關係,不能單從經濟角度考慮,筆者看不清楚(外滙炒家則肯定會利用虛虛實實的消息上下其手);但原材價格因此被扯高,則勢所不免。

不少經濟學名家如美國前財長森瑪斯及諾獎得主克魯明,均指出天災後重建會刺激日本經濟增長,這種說法雖早為讀者應該很熟知的「破窗寓言」(Parable of Broken Window,此為法國經濟學家巴斯蒂亞〔F. Bastiat, 1801 - 1850〕於一八五○年去世前提出的「理論」,他指出頑童打破一扇玻璃窗,屋主因為把錢用於修復窗子,必須撙節其他開支,因此總體經濟無所得益)所推翻,此說大有道理;然而,現代政府比如日本政府在重建天災摧毀的公共設備上投入的是預算外的資金(追加的預算開支),意味可用於其他方面如福利或軍費的開支毋須相應萎縮,因此,天災重建會刺激經濟不是說不通的「謬論」。森瑪斯和克魯明這些通人堅持此論,可知「破窗寓言」由於政府已加發債券集資令其既有資金投入重建又有資金擴軍及派發免費午餐,經濟因此在短期內有可觀(即使是虛火)增長(「長期」是下任政府的事)。當然,政府這樣做市場不一定認同,這是因為財赤再增財政愈易受衝擊而出事,債權人(債券持有者)因此必然要求較高孳息以抵償風險,但加息加重政府息負且會窒礙經濟發展,因此因天災(和人禍如戰爭)重建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真是說不準!

三、

日本這場特大天災的經濟損失,在海嘯未完餘震持續及核電站機組爆炸之下,任何估計都有「言之尚早」之弊,筆者知道的是,保險公司為此的付出,比起性命和財物的損失,將是不成比例的極小數。

迄今為止,天災保險賠償額最大的是九四年加州六點九級地震,估計經濟損失四百四十億,保險公司賠款二百零六億;其他的多次地震(如去年智利及紐西蘭),保險賠款在四十至八十億之間;神戶地震財物損失一千一百七十九億,但保險賠償只有三十五億;為什麼這麼少,那完全是受日本與眾不同的保險條例所影響,它規定保險公司只能承保建築物及傢俬,其餘如細軟及藝術品一概不受保,而在當局發出天災警報後,保險公司有權拒絕接受新保險戶。此外,日本政府對外國保險公司有種種限制,即在保險業實行嚴格保護主義,所有這一切,旨在令日本保險賠款不會拖垮公司。在日本,政府負起「最後再保險商」(ultimate reinsurer)的責任……。

維基百科指保險性質的「天災人禍債券(catastrophe bonds,縮稱cat bonds)首創於九十年代中期安德魯颱風之後,不確,以一九八四年斯德哥爾摩的商業機構「瑞典出口信貸」已發行俗稱「海嘯債務」的票據(tsunami bonds;見喬治亞州立大學九七年工作報告第四號〔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97/4〕:〈天災人禍風險債券〉),「債券」在發生地震、颱風或大水(包括海嘯)時可獲發行商作出全額賠償,雖然孳息極低,但數度發行(發行額達十多億美元)均為日本保險公司全數認購。筆者不清楚日本保險公司在此次地震海嘯大災難前持有多少「海嘯債券」,但它們顯然已作好準備,加上政府承擔最後保險商的責任,日本保險業所受的損失可能遠較一般論者的估計低!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