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下行風險日高 結構轉型荊棘滿途

經濟下行風險日高 結構轉型荊棘滿途社評國家統計局昨天發表六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後者同比下降百分之二點六,持續走低,恰為實體經濟疲軟的又一證明,也符合市場預期;然而前者卻同比反增百分之二點七,顯示內地通脹水平回升至四個月高位,既有點矛盾,亦出人意料,反映當前中國經濟處於複雜詭異的形勢,決策者面對兩難的局面,針對結構轉型的深入改革阻力巨大,經濟硬着陸的風險卻見冒升之虞,「李克強經濟學」面臨嚴峻的考驗。上月的CPI比五月份高出零點六個百分點,但經濟學者指出,這並非由消費增長拉動,某程度上其實是今年較早時信貸急增的結果,絕非經濟改善所致。反而PPI同比漲幅已連續十六個月見負,明白無誤地體現經濟的頹勢,反映內地工業正處產能過剩的消化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進一步突顯。今年三月上任的新政府班子為求使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正道,擺出強硬的姿勢,堅持不推出刺激措施,寧可承受經濟增長減速的代價,以短痛換取長遠的利益。但是這種改變所面對的壓力和風險正與日俱增,成敗得失殊難逆料。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伴之的是信貸擴張、投資過度、生態嚴重破壞,地方債與影子銀行風險急升,以及政府的過度干預導致資源配置不公,效率低下,這種發展模式如今可說已經走到盡頭,若不改弦更張,難以為繼,力謀走出這經濟發展瓶頸的「李克強經濟學」應運而生。由巴克萊銀行創造的新詞Likonomics(「李克強經濟學」),其核心內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結構性改革。而李克強出任總理以來,確實推動一系列新政,包括下放權力、削減行政審批,新型城鎮化計劃,實施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等等,特別在上月「錢荒」之際,其於財政領域「不刺激」、於貨幣政策「去槓桿」的取向和決心,更是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李克強經濟學」的出發點和需要性,並不令人懷疑,問題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低迷動盪之秋,歐美日等金融體系皆「量寬」之際,長期依賴出口收益作為GDP重要貢獻的中國,能否繼續承受經濟增長持續並加劇放緩的壓力。有分析認為,就像當年朱鎔基就任總理之初,即大刀闊斧進行鐵腕改革,其中目的是讓「前期」遺下的「炸彈」及早引爆,以免成為自己任內政績的負累,李克強也傾向趕在任內的第一年,已急不及待犯難闖關。可是,有人以列車和飛機的減速為比喻:火車在路軌上速度減至很低,還可沿軌道慢駛,頂多停下來而已;但在天上的飛機,飛行速度減得太厲害,就有可能掉下來。此外,經濟放緩過急,將使地方債對經濟產生的威脅擴大,風險益高。在二○○九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地方融資平台積累了大量債務,為大規模的基建刺激經濟計劃提供資金,而地方政府債務在去年再度攀升,新一屆政府目前仍須為地方融資平台摸底。倘經濟不振惡化,地方政府償債能力更令人擔憂,尤其是大部分資金相信已流入龐大的基建和房地產項目,以及不少政績工程,創造回報的機會低落,由此觸發的金融衝擊非同小可。不少海外金融機構已大幅調低中國GDP的增長預測,甚至有券商估量內地經濟硬着陸的機會達到兩成,還有內地的主權評級也可能因而被降低,凡此種種,都給李克強的新政提出了挑戰。中國新領層正似滿懷信心地向經濟改革攻堅,但勢將遭遇體制內外和地方上的既得利益集團頑強抵抗,加上缺乏政治改革的配合,必然荊棘滿途,最終將取得成果,還是鎩羽而還,重歸舊路,全世界都在拭目而觀。

信報

10 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