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從「三高」到「三不」 亞洲剩女特別多

從「三高」到「三不」 亞洲剩女特別多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一、「剩女」問題並非香港獨有,是亞洲多國共有的現象。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南韓的黃志修女士,去月上旬發表題為〈家庭主婦,「金小姐」和均等—亞洲及美國受教育女性的角色進化〉(Jisoo Hwang:〈Housewife, 'Gold Miss' and Equal-The Evolution of Educated Women's Role in Asia & the U.S。〉)的論文,對此問題有相當全面的剖析,有助大家了解何以亞洲「剩女」突增及其對社會影響的深層原因。 七十年代以還,相對中學程度以下的女性,美國具大專教育程度(college graduate)女性結婚的比率上升,但亞洲諸國的情況反是,這即是說,受過高等教育女性的結婚比率不升反降,而且情形相當嚴重。這類「高年紀」(約三十五歲至四十歲左右)、高教育和高入息的「三高」女性,人數日多且形成普遍社會現象,一些形容此一「新興階級」的專有名詞因而應運而生,且迅速成為「潮語」,比如中國(和香港)的「剩女」(Shengnu或Sheng Nu〔leftover women〕,論文誤植Shengu)、南韓的「金小姐」(受過四年大專教育年齡、三十五以上的未婚職業女性)和日本的「花子族」(Hanako-zoku,按《花子》是一本以單身女性為對象的暢銷雜誌),情況同樣明顯的台灣和新加坡,是否亦有類似的專有名詞,論文似未提及。黃小姐以「金小姐」入題,並無獨尊祖家女性之意,只是因為此詞具有「富足和能幹」的意涵,顯然頗為恰切。如果稱本港上年紀而待字閨中(落筆後才覺此成語不合適,以這類女性不少根本不恨嫁、不想結婚,「待字」因此與現實有距離)的女性為「金小姐」,諒「剩女」不會不同意。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遲婚,舉世皆然,惟以亞洲的情況最突出。由於社會傳統和道德標準不同,亞洲「金小姐」付出的代價遠比西方國家的同輩高。在西方國家,男女同居是常象,未婚生子觸目可見(單親家庭隨處都有),這等於說她們雖不結婚,卻可享受「正當」性生活、生兒育女及家庭(同居等如去來隨意的「自由之家」)之樂,同時受社會認同與尊重;但亞洲人比較「保守」,不婚而同居當然有,但因受社會大多數白眼而不普遍,婚外生子固難獲社會同情,亦不能獲政府相助,因此更為罕見—亞洲最低單親家庭的國家是日本和南韓,只有百分之二嬰兒屬「婚外生產」,比起美國的百分之三十八、瑞典百分之五十五和冰島百分之六十六,亞洲國家真是「大落後」。 二、亞洲女性遲婚,據二○○九年的資料,平均女性的婚齡,香港三十歲、日本二十九歲、台灣及新加坡俱二十八歲,而根本不婚成為「金小姐」者更多。同期的統計顯示,在一千名三十五歲至三十九歲女性中,日本結婚的只有百分之九點二、南韓則為百分之十二點二(在這二個國家,女性結婚的「黃金年齡」在二十五至二十九歲之間)。 女性遲婚與經濟獨立關係匪淺,而這是經濟快速增長下的必然現象。「亞洲四小龍」自六十年代以還,GDP平均年增幅達百分之七,經濟蓬勃對勞工需求殷切,有工作能力的女性便紛紛被吸納進勞工隊伍,其在勞動人口中所佔比例亦因而大幅增加。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在一九八五年,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女性的「勞動參與」(LFP)率,美國為百分之七十左右,新加坡、日本和南韓,依次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三、五十六點六和三十九點二;其後逐年上升,只是速度大有區別,至二○○六年,這三個亞洲國家女性LFP分別增約十七個百分點,而美國的增幅不足五個百分點。這反映了美國經濟「早熟」,女性一早享有諸種權利,九十年代後期經濟增長放緩,女性的參與率相應下降,經濟增長高速的新興亞洲國家便迎頭趕上—亞洲諸國經濟起步起飛較遲,女性應得的「福利」亦從無到有,以日本為例,一九五五年,女大學生十分罕見(在比例上接近零),至二○○七年女大學生已佔總數百分之四十一;南韓女大學生則從一九八九年的百分之二十,增至二○○七年的百分之五十五;其他亞洲國家(和香港)亦有類似的情況。 顯而易見,受過大專教育的女性進入企業管理層的比例日高,而男女同工同酬的平等機會,令女性的入息快追得上男性,換句話說,這種轉變令她們在入息上與類同工作的男性不相伯仲,等於女性經濟獨立,不必依靠男性的收入「養家」,那意味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日益重要進而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她們不願充當奉侍家翁相夫教子這種儒教賦予女性的賢妻良母(xián gī liáng mǔ)傳統角色,是很自然的事。「不幸」的是,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和南韓),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能力擺脫吃人禮教桎梏的女性,選擇不婚,是情理中事。 令有謀生本事女性拒婚的另一項因素是,在「雙工」(夫妻均外出工作)家庭中,不論「主婦」在事業上有多大成就,家務的重擔主要落在女性身上(按黃志修無隻字提及家傭,是明顯的疏漏),一項調查顯示,在日本及南韓,女性「公餘」做家務的時間,每天平均比男性多二小時,那應當不會在香港發生……。為了擺脫這種不平等的家庭生活,有選擇權的女性便選擇不結婚。 賺錢能力與男性相若的女性,寧願不結婚成為「金小姐」,男性惟有向外發展,雖然未見統計數字,但港男—適婚的和超齡的—內地覓妻,早已蔚成潮流,可惜似無這方面的統計數字。港男娶「內地新娘」,過剩(男少女多)的內地「光棍」則在網上「郵購」東南亞少女,昨天(十二日)曼谷出版的《大河新聞》,便報道雲南、福建、海南、四川和安徽的「光棍」,以大約每名三千五百美元的代價,郵購「緬甸新娘」(日間勞動夜當「性奴」)……。一項今年發表的調查顯示,日本、南韓、新加坡和台灣的新婚夫婦,有百分之四至三十五新娘屬「進口妻子」,而社會地位愈低的男性與外地女性結婚的比率愈高。女性有「向上結婚」(marry up)即與學識、收入比自己高男性結婚的傾向(這是另類社會向上流動),落後、新興地區的女性,因而樂於嫁給發達地區的男性;同理,由於發達地區女性在多方面已與男性看齊,她們要「向上結婚」困難重重,因此「金小姐」多如中環路人。 三、亞洲女性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選擇不結婚不同居不生孩子(亦可說「三高」女性選擇「三不」之路),對社會結構以至人口增長均有深遠影響。顯而易見,家庭作為社會基石的傳統會慢慢被動搖,而人口負增長(出生率低於死亡率)將對工作與福利帶來重大衝擊。在勞工集約行業已進入黃昏期的現在,工作人口萎縮應該不是壞事,但人口驟降壽命日長,必對福利有負面影響……。 愈來愈多適齡女性不結婚,對婚禮業的發展當然是利淡消息;更有甚的是,一方面不肯為同性結婚證婚,一方面異性婚姻數量下挫,基督教會因此少了不少收入(辦婚喪事是不少教會的重要收入來源);由於上教堂人數日少(這是普世現象,惟不等於信徒減少),意味教徒對教堂的「奉獻」相應減少。在典型的商業時代,教會的經營(美國許多教會牧師的收入與周日崇拜人數成正比)日趨困難,是不難預期的。 13 Dec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